很多喜欢文案短句的书友不知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怎么去描写,今天小编为您解答这个问题!一起来欣赏吧!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
1、这句话源于王维名篇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标题译文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怀念远在华山以东的蒲州老家的兄弟们!诗作原文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翻译如下: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2、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为吉祥之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赏菊、佩茱萸、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流传至今,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举行敬老宴),感恩敬老。登高秋游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3、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据其《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4、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东指王维当时迁居百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位于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该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6、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7、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赏菊、佩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8、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9、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扩展资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出自《全唐诗》,属于七言绝句。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1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简析:"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11、“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12、“每逢佳节倍思亲。”强调了只要是节日都会想念家人,其实就是强调经常想念家人。
13、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14、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1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16、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17、这首诗妙就妙在王维用质朴凝练的语言引发了广大游子们的共鸣。佳节来临,王维孤零零地站在街头看着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便直抒胸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用两句最寻常的话语表现了游子冷落孤单的心境。诗的后两句则通过家乡亲人对王维的思念反观出王维对亲人深深的眷恋。细腻委婉地表达了王维对亲人的担心和惦念,诗人用最质朴的文字道出了每一位游子想说却又说不出的牵挂。让人读后深感共鸣,以至于之后再遇到节日,这些游子便会不约而同的用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啦。
18、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19、jiǔ yuè jiǔ rì yì shān dōng xiōng dì
20、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1、(这个环节,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根据两首诗的差异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要多朗读。)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山指的是华山。王维写作此诗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原文如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便加倍思亲。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注释: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3、这样的一首秋夜因风动情的思乡之感应该怎样来吟诵呢?下面郝老师试着学着徐建顺的吟诵调吟给大家听:
4、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5、茱萸(zhūyú)是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6、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故又称为“重九”。
7、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激切情感。“独在弄乡”,暗指自己孤独寂莫,“异客”,强调自己举目无亲的悲凉。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意思: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9、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这天有登临高处,佩茱笑、饮菊酒习俗。诗人借着重阳节的经典旧俗把抽象的思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使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
10、今天郝老师给大家讲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35页第三组课文的第九课古诗两首,这课收录了两首发生在金秋时节的古诗,分别是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2、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13、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14、这句话源于王维名篇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15、“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16、特色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17、后来的诗句,更是把诗人对亲人思念,上升一个高潮,犹为迫切。
1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这两个字说明“兄弟登高插萸”是王维的想象,这说明重阳节他太想念自己的兄弟了,身处异乡,他的心却想着和兄弟一起登高插萸。
19、在诗歌方面,有他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20、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一诗中的山东是指今天的
1、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2、这首思乡名作流传千古,又怎能不吟诵呢?下面郝老师试着用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调吟诵给大家听: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兄弟的体贴、思念之情。
4、“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
5、这句话源于王维名篇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标题译文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怀念远在华山以东的蒲州老家的兄弟们!
6、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8、“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就是大家一起插茱萸就是少了一个人,少的就是王维。
9、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10、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这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11、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13、这首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14、标题译文: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怀念远在华山以东的蒲州老家的兄弟们!
15、所有爱学古诗的同学们:
16、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17、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18、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9、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20、如果一家人在一起,就不可能思念,就不可能会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在这首诗里,能看出王维和家人处于分别的状态吗?
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1、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2、好,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王维因为要求取功名,一人远离家乡,因此有了思念。但你们认为这首写的是谁思念谁?
3、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4、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你以后自己打上名字查就可以了
5、你看,17岁的王维用非常质朴的语言写出了思乡之情,这首诗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流传至今。其实王维还有一首思乡诗,也是语言极其质朴,但非常打动人,我们来读一读。
6、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他乡异地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每个中国人在过节的时候都会想起的名句,甚至成为日常用语。
7、这首诗的作者王伟,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8、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9、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0、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11、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12、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
14、题目“夜书所见”,“夜”说明了作者写作的时间是晚上,“书”就是提笔写作了什么,写了什么,写作者在这秋风习习的夜晚所看到的。
15、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古诗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18、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19、听了郝老师的吟诵,你是否感受到了作者客居他乡,秋风袭来,吹动了作者思乡的情绪,透过窗口又看到了那提着灯笼在这秋夜中捉蟋蟀的孩子,更加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面郝老师试着学着戴君仁先生的浙江吟诵调再一次吟诵给大家听:
20、(教师补充说明:王维为什么会和他的家人分离呢?王维是山西蒲州人,蒲州在华山的东面,17岁的时候,王维跑到华山西面的长安去了,长安可是大城市,是京城,是当时的“首都”,王维到长安去学习、考试,求取功名。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他算是尝到想念的滋味了,他非常想念在华山东面的他的家人,他的兄弟。诗中的“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华山以东”。)
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3、在遥远的地方想到。“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江上秋风,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点,靠近江边居住。客,说明了作者这时候是客居他乡,(作者的状态相当于我们离开了自己居住的地方外出旅游,秋风吹来,自己又没有准备好御寒的衣物的感觉。)这时,江上秋风吹来,正坐在窗前读书的作者不禁打了一个激灵,顿感天寒,身体的寒意带动了思想的波动,在一个人孤独凄冷的时刻,最容易想念自己的亲人。一个“动”字把作者客居他乡,想念亲人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8、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9、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10、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后两句的意思是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原文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如下: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12、(老师可引导回忆望月思乡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3、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14、标题译文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怀念远在华山以东的蒲州老家的兄弟们!
15、可以搜一下古典乐,比如说古筝曲。个人觉得,笛子曲也不错,因为笛子曲比较缠绵委婉,适合这种思念题材的诗。具体哪首,还是得楼主自己去试听,因为每个人的审乐观都不同啊!
16、同学们,听了郝老师吟诵,你的眼前是否浮现出王维的兄弟们在重阳节背插茱萸登到了高山之上,却发现了独少了王维,不免想起了自己的兄弟王维在京城长安怎么样了,而远在长安的王维也在思念着自己的兄弟们,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17、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学者蒙曼开玩笑说,这首“七言绝句”其实可以改成“五言绝句”,也就是每一句诗减去两个字,你们试试能不能改出来。
18、改后的五言绝句意思似乎也表达清楚了,但思念之情总觉得没有王维的七绝表达得更充分,为什么会这样呢?比较阅读,小组讨论。
19、总编:王博生原创投稿:1187295260@qq.com
20、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