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欢文案短句的书友不知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节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哪个节日怎么去描写,今天小编为您解答这个问题!一起来欣赏吧!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节日
1、这首诗是唐代天才诗人王维在十七岁时所作。意思是说“我”独自远游他乡,在他乡被人视为不是本地人的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更加倍地激起我的思乡之情;今天是“九月九”佳节,“我”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每位只弟都头插朱萸,却单单没有“我”,少了一位思念你们的兄弟。
2、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3、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4、因为“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又和长长久久的“久”字谐音,因此,“九”这个数字,就有了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5、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的名篇之家喻户晓、朗朗上口,这首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怀亲之情。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版作品。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权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8、再读诗文,引出任务
9、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王维远离家乡,在长安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我们来欣赏一下: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度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yú)少一人.
11、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12、重阳节起始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之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3、同桌交流,相互解答疑难。
14、九月九是全国老年人的节日,叫重阳节也是我们山东人比较重视的一个老人节日。是老人每年的比过节日,也是老人们自己最重视的一个节日,是老人每年聚会游玩的节曰,也是儿女们每年孝敬老人们的节日,也是每年九月九共同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的曰子。
15、(1)对比体会。重阳佳节,亲人们都团圆相聚,王维却孤独无依。你觉得诗中的“佳节”仅仅指代重阳佳节吗?我们来看看佳这个字,左边像一个侧身站着的人,表示人的姿态美。右边是圭字,圭是美观洁白的玉,表示样子美好。所以佳本义是美好。佳节就是指美好的节日。
16、诵读并积累,拓展延伸
17、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1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9、紧扣倍思亲,挖掘诗情
20、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哪个节日
1、B.看花灯、吃汤圆、迎紫姑
2、《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3、《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答:这首诗写的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清明》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答:清明节。雨纷纷而下,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答:重阳节。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4、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5、随着日历一天天被撕下来,距离正式讲课的日子很近了,整个人越发的焦虑。尤其是自己不太擅长的古诗。开始的备课思路是遵循常规的思路,后来在反复的琢磨之后发现这首古诗其实很多孩子自己读一读就能理解,但是由于对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不熟悉并不能深刻地理解深邃内涵。感觉自己内心有很多想法,但是没有办法将这些想法转化成有效的教学。
6、(4)全班共读。诗人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自己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成了千古名句。让我们把前两句连起来,通过朗读来感受其中的情感。
7、反思自己第一次的试讲,我觉得问题比较大的点主要是: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中国重阳节
9、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10、(5)理解诗题。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忆”是回想,思念的意思)
11、(2)读出节奏。七言绝句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其朗读节奏有异曲同工之妙。谁来读一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12、可点击查看讲解诗词大汇|节日篇——《观灯乐行》
13、✦遥知:远远推想。✦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14、(1)通读诗文。关于重阳佳节,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诗作,我们再来读一首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九日登高》(课件出示诗文及注释)
15、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16、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赵立新、康震、阿云嘎)
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习俗是:插茱萸,这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茱萸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汉族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18、欣赏视频,诵读积累。
1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老家的弟兄们头上插着茱萸去登高,唯独少着作者本人,更加体现深深的思乡之情。
20、初识重阳,了解题意。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啥节日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3、《元日》描写的是春节,《清明》是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重阳节
4、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5、小结课堂,延伸激趣
6、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怀亲
7、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8、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9、(6)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10、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这天有登临高处,佩茱笑、饮菊酒习俗。诗人借着重阳节的经典旧俗把抽象的思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使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
11、学生交流,教师补充: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还包括出游赏景、观赏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2、那么,你知道古时候的重阳节是什么样子的吗?
13、通读全诗,你觉得哪一句与题意最为切合?(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佳节”指的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思亲”意思同“忆山东兄弟”一样)“倍”如何理解?(加倍)为什么王维的思念之情会分外浓郁呢?
14、自己通过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诗句的大意。
15、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6、我独自离家在外地,成为他乡的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着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个人啊。
17、✦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18、(1)生字讲解。“兄”的甲骨文是由口和一个站立的人组成。古时候兄长可以随时命令弟弟去干这个,干那个,所以在人形上突出大嘴巴来表示兄长的威严。
19、今天,一提起重阳节,我们就会联想到敬老。
20、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节日
1、思考:从哪里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2、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解一下吧。
3、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4、解释: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5、✦佳节:美好的节日。✦倍:加倍,更加。
6、(1)欣赏模仿。动情的诵读,可以将诗歌的情感更加准确地传达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为我们带来的朗诵。(课件播放视频)学着视频里的感觉,把自己想象成王维,一起试着读出思念的味道。
7、点击可听本首古诗讲解哦
8、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9、(2)了解习俗。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呢?不妨去诗句里找一找。(课件出示诗句)
10、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人皆携带茱萸是否发觉少我一人。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1、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12、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
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身在异地每到节假日就非常想念家乡,知道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我。
14、用这篇定稿纪念这一个月的辛苦,相信四月会更加美好。
15、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
16、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而中秋节是八月十五日。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做,表达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当时王维在异土异乡生活孤独凄然,时时思念家乡和亲人,遇到佳节,思念倍加,重阳之日有登高望远风俗,而王维独自一人登高,念及家乡亲人,思乡之情有感而生,写下了这首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局佳句才流传至今。
17、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辈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了作者在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
19、①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成为望乡台。
20、(1)聚焦字词。为什么王维会如此思念家乡亲人?
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的是哪个节日
1、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2、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
3、(5)佳节:美好的节日。
4、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5、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
6、除此之外重阳节还有别的习俗:
7、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始于东汉,传说当时河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8、预设一:“独”“异”倍思
9、王维这首诗题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正因题目里有个“日”字,使人产生怀疑,认为这题目是不是王维拟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中国唐代时,人们用的是农历,也就是阴历,而农历是不用“几月几日”的,而是“几月初几”。“几月几日”的用法,产生于公历,也称为是阳历,唐代时还未用上公历,所以有人认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能是后人加上去或修改的。
10、此图写赏菊之悠然。图中远山峻峭,溪水泛波,正将文人隐士清闲而超脱的生活勾画得淋漓尽致。两位高士坐于石上赏菊言谈,乐在其中,小童穿梭期间,动静相宜,观画者从赏菊人之乐便能窥见菊花之美,是一幅难得的“寓景于情”的赏菊佳作。
11、王维这首诗,读起来亲切,本诗真切地表达了常人共有的思乡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千古绝唱,千古流传。
12、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13、任务导向,关注“忆思”
14、这首诗描写的是重阳节。在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有:赏秋,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15、但可以确切的说,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个题目就是王维本人拟的,这里的“九月九”指的是农历的九月初而不是公历的九月九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应这样理解:在九月初九这个日子想念山东兄弟。这里的“日”是指“日子”。
16、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17、我们经常在古诗中看到山东,山西,河北等,其实和现在同样名称的几个省份没有直接关系。“山”指的是某座山,“河”也是指某条河,比如,今天我们这首诗的山,就是指华山。王维想家,是想起了在华山东边的兄弟。
1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9、唐代有宵禁制度,不允许老百姓在晚上出门,以下哪一天老百姓晚上可以出门呢?()
2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写的是重阳节登高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