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欢文案短句的书友不知道说说七夕节的来历、用自己的话说说七夕节的来历怎么去描写,今天小编为您解答这个问题!一起来欣赏吧!
一、说说七夕节的来历
1、七夕乞巧 七夕七月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2、意思是男子生长以8岁为一个周期,女子生长以7岁为一个周期。
3、我们再来说说,为什么在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是喜鹊来搭桥。
4、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5、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6、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过长,他不像平常祭拜那样繁锁。摆好供品,点了香以后,就可以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便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
7、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8、七夕,七月七日在旧时民间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9、所以,“七七”也是一个生命周期,是结束中的诞生。
10、(内涵)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11、七夕,初始并非节日,它源自远古时代。远古先民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发现了天上的织女星座与牵牛星座。二星隔汉河相立。
12、(内涵)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13、所以,“七”在时间上有着不一样的阶段性。古人计算日期以“七七”为终局。
14、提到七夕节,自然不能不提到牛郎织女,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这个传说据考证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东汉之后传入宫廷,才有了七夕节的名字。宫廷中宫女众多,逐渐演变成以穿针为代表的乞巧、斗巧活动。这些活动也随着官方的推动逐渐地扩散到民间,七月七日也就有了“乞巧节”的名字。由于参与活动的多是女性,特别是很多待字闺中的少女,故此这一天也被叫做“女儿节”。
15、(来历)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固定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举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
16、乞巧节: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双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七姐诞、中国情人节等。是纪念织女(七姐)这个人,是女子的节日。在七月初七晚上,向“七姐”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婚姻。
17、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澜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18、哪里买不重要,重要的是送什么?能让她惊喜!选一份好的礼物需要花些心思的,建议最好送点有创意的,够特别出众、主人也更喜欢。我微博很多创意信息,或许能给你灵感,关注下咯。。。
19、七夕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穿针乞巧的习俗,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被赋予了爱情的意义。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而民间的少女们都希望能得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才有了“乞巧”的习俗。
20、女子以7岁为生长周期,7却是一个阳数,意味着阴中有阳。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七夕节的来历
1、已婚少妇会在七夕之夜设案,摆上果品,祈求早生贵子。
2、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
3、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相识、相知、相爱,却因人仙有别,被王母娘娘棒打鸳鸯,让他们只能隔着银河遥遥相望,但是还好有喜鹊们,可以为他们搭建一座鹊桥,让他们在桥上相见。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所以便将这一天定为七夕。
4、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
5、七夕节的七夕,要进行“七惜”活动:一惜父母养育情;二惜兄弟姊妹情;三惜夫妻互敬互爱情;四惜师长同学同事情;五惜子女孝敬情;六惜贵人相助情;七惜遇难鼎力解除情。
6、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在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广东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
7、最早将七夕称为“女孩儿节”的,是元朝人,元《析津志》云:“宫廷宰辅之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邀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
8、牛郎织女的故事:王母怒将牛郎织女分开,银河相隔,七夕鹊桥相会。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9、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10、七夕节的来历(20字):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
11、(内涵)围绕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来源,形成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民间传说,并为端午节增添了新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较通行的解释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增加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赛龙舟等多种体育竞技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12、在古代七夕节叫做乞巧节,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代的《西京杂记》中。早在三四千年以前,人们对于天文就有一定的了解了,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天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七颗星星,所以七夕节也是那时候的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对于七这个数字的认知和崇拜,自古就有“七七”为终的说法,说以“七七”是个吉利的数字,自然七夕节也就成为了当时的重要节日。
1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14、说到七夕,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把七夕等同于的情人节。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女性欢天喜地竞技娱乐的日子,男子也凑个热闹在一旁欣赏,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
15、牛女泪。七夕节接牛女泪,这种习俗是从唐代传承下来的。相传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离别之际必流泪,故民间有接牛女泪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夜,姑娘和少妇将摘来的七色鲜花和应季的新鲜水果,散放在水盆中,供献给织女,并对天朝拜。还将空水盆放在庭院,有的放在天井或屋顶上,承接夜间露水在盆内。她们觉得这“露水"就是牛郎与织女哭泣的眼泪,所以称“接牛女泪”。第二天用花上的露水拭目,俗说可以让人眼秀目明;也有用露水沐发和洗各种梳妆用具的,俗说能够使头发乌黑发亮,没有垢腻。
16、“七夕”月逢日逢七。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17、农历七月七这天,正值伏天,人们会把书,把衣服拿出来晾晒,以防发霉。
18、七夕节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19、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20、在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书有有关牛郎织女的大多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随废织纤。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三、说一说七夕的来历
1、在我国,如今七夕被误认为只有情人节一个功能,媒体、商家和大众是不是更应了解这个节日的真实底蕴?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开始,“广州乞巧文化节”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2008年,甘肃陇南地区的西和乞巧节升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在为保护传统文化而行动。
2、女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3、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4、晋周处《风土记》中除了描述女子供奉瓜果于庭、祈福祈寿之外,还为七夕首次添加了求子的内涵:“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酺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见者便拜,而愿无子乞子,唯得其不可兼求。”
5、这个故事,说明了天帝主宰一切的特性,也反应了爱情与勤奋的关系。它也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和美满婚姻的期盼。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封建制度压迫的不满。
6、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7、(象湖天虹店)江西省南昌市金沙大道2777号象湖天虹
8、古人很早以前,就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yào)”。
9、由来一: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
10、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1、娘子,上半年收成不错,赚了些银子哦~你说我们怎么打理好呢?
12、七夕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
13、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1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15、宋代词人秦观的名作《鹊桥仙》,借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给极具浪漫色彩的传统七夕节日,增添了更多的遐想。
16、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17、(来历)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热在三伏”的说法。
18、简单来说,古人们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对应地上地域分野,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19、我的情人节就是那么的孤独,但是别人有的我也会有自己送自己玫瑰花,给自己的人生一份安慰!活出自我的美好,见证自己的快乐,情人节自己送玫瑰,这就是最开心的时候让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的痛苦,情人节自己送玫瑰花,让我感受到玫瑰花所带来的美好!
20、古时候有个善良的年轻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负,连家产都没得分,只留给他一条老牛,但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变的,因为触犯了天条,所以被玉帝贬到凡间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负,所以决定要帮他。
四、给我讲讲七夕节的来历
1、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2、七夕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3、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扩展资料:“七月初七”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三月五月六月七月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4、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5、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端午、七夕、重阳都有“女儿节”的叫法。七夕“女儿节”的穿针习俗变为丢巧针乞巧,乞巧时间由夜间变为午间。女子乞巧时,将装满水的碗放在正午的阳光下,再将绣花针放在碗里浮起来,如果针在水中的影子如花似云,或呈鸟兽形,就认为“乞得巧”;如果影子粗笨似槌,或弯曲不成形,就认为“乞得拙”。清代七夕,北京“女儿节”又将丢巧针改为丢细枝或松针。
6、(内涵)这两年,每到清明节,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公祭,海内外华人从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时节,上坟祭扫先人显示了“慎终追远”的传统,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也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清明时节春光最好,适合人们到郊外亲近自然,拥抱春天。我国的许多地方在清明还有植树的习惯。
7、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8、参考资料:七夕节—百度百科
9、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
10、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11、“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12、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13、七七相会,自古示于文人笔墨之中,有数不完的相思相会,相怨相叹,相哀相愁等抑怨之情的词汇诗篇。
14、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15、从历史文献上看,在距今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在东汉时,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16、双七:此日月、日皆为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17、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开始,在西和县,不论是县城,还是农村,未成家的姑娘们就忙活起来了,凑在一起商量怎么过属于她们自己的特有节日。一般是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姐妹发起活动,同村未婚女性组成“一个场子”(俗称“乞巧场”)。选定乞巧场后,姑娘们结伴利用闲暇时间在居住条件较好的姑娘家练唱《乞巧歌》。
18、每年七月初七的黄昏,织女星升到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织女星与两旁两颗较暗的星形成一个朝东开的口子,在此东面,可见牛郎星。
19、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20、(进贤天虹店)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进贤大道与胜利路交汇处(老火车站)
五、什么是七夕节的说说
1、七夕节的神话传说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烁,一道白茫茫的银河纵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传只有在每年七月七的夜晚,天上喜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美丽爱情传说,这个美好的传说源自汉代。
2、现在,七夕节已经是情人节的代名词。青年男女都将其做为情人相会,互表爱意的节日。即中国人的情人节。
3、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而民间的少女们都希望能得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才有了“乞巧”的习俗。
4、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
5、汉朝以后,人们开始把牛郎织女联系起来,
6、这个传说故事,纯朴而又健康,所以它能如此久远的深入人心。
7、宋代以后,城市中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七夕节的发展,节日的气氛非常浓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罗烨、金盈之编辑的《醉翁谈录》写道:“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8、(八一广场沃尔玛店)江西省南昌市八一广场沃尔玛三楼
9、据说,每年的七夕晚上一定会下雨,这就是牛郎织女重逢后喜极而泣的泪水。如果你坐在葡萄藤下,就可以听到牛郎和织女的悄悄话哦!
10、织女和牛郎在人间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可好景不长,他们的事情传到了天上,玉帝大怒,就派了王母娘娘把织女给抓回来。牛郎为了找回织女,想起了老牛临死前的话,就披上牛皮,带着一双儿女靠着牛皮的神奇魔力腾云驾雾去追织女,就在马上要拉到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情急之下用她的玉簪在空中一划,天上马上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隔两边,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11、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穿上盛装,列队整齐,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举行迎巧仪式。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则站在河边齐唱《迎巧歌》。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再就是敬献茶果,唱《献茶歌》,乞巧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12、七夕节,农历的七月七日。是夜间牵牛星与织女星相会的日子。即牛郎与织女的相会之夜。它也为女人节,乞巧节。
1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4、那么问题来了,每年牛郎和织女都会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呗~
15、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传入北方西安一带始于汉代,汉代是南北各地风俗习惯传播融合时期,西汉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16、七夕的时候没人送花,自己给自己买花,自给自足的日子才是最幸福的!活出自我的未来,见证世界的精彩,七夕的时候给自己买花,也让自己享受玫瑰花所带来的浪漫!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惊喜,给自己一份美好的交代,七夕的时候给自己买花,让自己的人生也有一份情人节!
17、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18、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19、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牛郎织女星象分野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东汉时期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