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欢文案短句的书友不知道过秦论铺陈、过秦论铺陈手法怎么去描写,今天小编为您解答这个问题!一起来欣赏吧!
一、过秦论铺陈
1、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百姓力量)愚蠢
4、流血漂橹(古义:盾牌今:划船工具)
5、《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作品。这部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作品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特别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思想。“阿Q精神”也随着小说的传播,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代名词,融入人们日常的语言中。
6、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阅读时,要注意哈姆莱特言行举止中表现出的“忧郁”,尝试分析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生存还是毁灭”这段著名独白,集中揭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要反复诵读,最好能背诵。有兴趣的同学可阅读《哈姆莱特》全剧,更完整、深入地理解哈姆莱特这个人物,进一步领略莎士比亚剧作的独特魅力。
7、(具体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内容并不非常高深,我们简单读一下观点和思路。)
8、学生活动:诵读文句,分析句子,个别展示。
9、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后者则主张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学习《兼爱》,要注意分析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
10、前面说过,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11、秦孝公占据肴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12、《过秦论》写秦的灭亡,说其发难者陈涉是出身低贱,才不惊人的平庸之辈,“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文末,作者深有感慨地议论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3、作者在行文之中,并没有插入阐述与议论,这与政论文的常规写法看似不符。事实上,只要沿着作者的思路,去窥知其匠心,我们便会发现,文章通篇皆在叙事,核心观点含在字里行间,却隐而不发,叙而不论,直至文末提出观点。
14、像“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这样四者一意的句子,任举其似已畅足,现在却堆叠成句,词肥义瘠。
15、第3段,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实施暴政。
1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贾谊的观点,贾谊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政论家,在梁怀王时期,官至太傅,司马迁还将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贾谊在他写的《过秦论》一文中的论点。
17、单元导语: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18、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19、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20、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二、过秦论铺陈手法
1、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文学阅读与写作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兰亭集序》从文人雅集写起,寥寥数语,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写得韵味悠长。但描写曲水流觞之乐并非作者的真正意图,他很快沉浸到对暂与久、悲与欢、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发出了一连串的叹息。阅读时要循着作者的思路,理解他富于哲理的思考,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魏晋时期道家思想流行,王羲之也深受影响,在本文中他对庄子的生死观有取有舍,阅读时注意体会其中的深意。
4、说到语言特点,两篇文章相同之处在于:
5、点击右下角“在看”,可留言评论
6、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7、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8、这之前,比如《史记》《旧五代史》,更常见的方式是先叙述人物或事件,之后评述。仅此一句,便能看出《新五代史》写法上的极力突破,然后才是概述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
9、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10、就语言特点而言,虽然两篇文章句式上皆长短交错、整散结合,但是前一篇文采斐然,后一篇语言相对平易。
11、(预设生成):同义词语对举
12、诗词鉴赏:高考语文诗词描写手法考点应用举例!
13、•例如,贾谊在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过秦论》中深刻分析秦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
14、学习时,要感受和理解剧本所体现的历史感;品味剧中“响嘣儿脆”的京味语言,体会人物语言切合身份、性格与情境的特点,欣赏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注意把握本剧独特的结构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加深对当代话剧的了解。
15、第2段,叙述山东诸侯国联合抗秦,最终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16、《登高》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集心头。这首诗每联对仗,句法谨严,历来为人称赞。学习时注意感受诗歌营造的沉郁悲凉的意境,体会作者圆熟的律诗创作技巧。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鹤林玉露》),试就此联作一番品析。
17、诗词鉴赏:高考二轮复习必备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2)
18、过秦论中铺陈手法写的句子
19、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第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
20、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或许此文作者的版本“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位于第三段初。)
三、过秦论铺陈排比手法
1、诗词鉴赏: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常见意象43个
2、读史可以明智。阅读科学史文章,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准确地认识一些科学、文化问题。例如,古代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多经验、少研究,多技术,少理论?又如,古代中国的科学研究是不是常常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阅读本文,你会对上述问题得出自己的判断。
3、读者对象。此文是给皇帝看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之论断,是说给汉文商听的。这个道理皇帝自然也是明白的,只是贪图享乐忘乎所以了。因此,重要的是“点醒”,而不是深入分析,耳提面命。
4、贾谊继承并发展了汉初叔孙通、陆贾等人关于秦灭亡原因的观点,简洁地概括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文末也说:“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施仁义”和“爱人”皆儒家一脉相承之观点。
5、革命为了人民群众,也要依靠人民群众。本课三篇小说用不同方式抒写了革命者的情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荷花淀》歌颂了白洋淀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与美好情感,《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根据地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婚姻自主、走向新生活的故事,《党费》表现了地下工作者对党的忠诚与忘我的牺牲精神。
6、《雷雨》的台词一直为人称道,要深入体会台词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阅读时要细加揣摩。
7、下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
8、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
9、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我们的家园当代文化参与
10、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也是如此。先写李存勖亲临战场,浴血奋战,顺利凯旋,灭燕亡梁,获得成功。而后笔锋斗转,庄宗盛世一落千丈,仓皇东出,不知所归。通过先扬后抑,造成强烈反差,突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1、1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
12、赢粮而景从(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
13、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是: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这就是说:不可失掉民心,过分迷信武力。
14、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联合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魏国有信陵君。
1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6、第三单元:多样的文化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7、意思就是铺开陈设,准备就绪,指事情开始之前将一切都准备全面,准备妥当,可以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代替。
18、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学习时要理解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思考孔子为什么对他们的说法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19、一是行文上的先扬后抑。
20、“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实力强大的项羽最终败给了一度弱小的刘邦,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其原因何在?从《鸿门宴》中,你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四、过秦论铺陈渲染
1、恐怕是《过秦论》,通过宏大的历史事件,去分析影响王朝更替的因素。
2、《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庄子》常用寓言来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阅读三篇文章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3、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
4、上层建筑由什么力量决定?历史的发展主要受什么因素制约?对此,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
5、早年做新闻记者的经历,使海明威拥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艺术自觉”(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他的小说语言凝练而又精当,少有修饰,往往用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景和形象,却充满内在张力,令人印象深刻。细读作品中描写的老人与鲨鱼五个回合的搏斗场景,感受小说冷静、密实的叙事风格,体会作品是如何通过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推动情节发展,最终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文中还有大量的内心独白,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6、《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集中展现了司马迁的史识和文学才能。《鸿门宴》的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正如清人郭嵩焘所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史记札记》)除了主要人物,项伯、范增等人也都个性鲜明。阅读时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事件发展之间的联系。
7、谈言微中,切中要害,可以解纷,对于国家之治,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8、不能是空论,必须要根据事实立论,即所谓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根据事实来讲清的。断也不能是武断,必须从大量事实中抽出令人信服的
9、诗词鉴赏:高考古诗词鉴赏满分答题万能模版!
10、出处: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铺张对天之閎休,扬厉无前之伟蹟。”
11、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12、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结合已学过的《孔乙己》《故乡》等,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13、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14、备考语文:你与诗歌鉴赏拿高分的距离,只差这一篇干货!
15、《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1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7、其实,此文的目的不在于严密的分析论证,而在于渲染和传达,原因如下:
18、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19、诗词鉴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
20、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对此,先哲的探寻从未停止过。
五、过秦论铺陈排比
1、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洋溢在诗中的幻想和情绪渲染,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也是欣赏时要关注的。
2、贾谊《过秦论》上篇的创作存在模拟李斯《谏逐客书》的细节,或直接袭用,或略经改写。贾谊曾阅读并借鉴了李斯的作品,受到其创作风格的影响。这表明汉初文学的发展脉络与秦代文学有着鲜明的继承关系,呼应了《文心雕龙》的判断。
3、《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诵读时,要仔细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抒情特征。
4、8《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
5、10《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
6、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类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避免以今义理解古义。
7、如果给你铺陈夸张的评语:就是说你开篇写的太多拉已经影响到文章的结构和正文的叙述告诉你说开头的铺垫应该适当缩略不然会"头重身子轻"的
8、诗词鉴赏: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常见意象70个
9、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10、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11、单元导语: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12、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积极的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13、《过秦论》也是如此。贾谊的这篇文章渲染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从说理的角度看,并未超出孔子、孟子“仁政”的认识水平。如果严格按照分析论证的逻辑,我们还可发现其中有很多不严密的地方。我们可列举出其中些“破绽”:
14、欧阳修之考究后唐的败亡,与贾谊之推论秦朝的破灭,直是如出一辙。
15、《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古抒怀,雄浑苍凉,境界宏阔,历来被视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学习时,要仔细体会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品味词的声韵美,思考词中寄托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16、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呼吁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践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观点鲜明,持论严正,既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可以深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激发我们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
17、秦始皇死后,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
18、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连词表转折关系
19、“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苏武出使前后的遭际、在匈奴经历的艰辛,其中种种细节我们未必清楚。阅读《苏武传》,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细节,更加深入地认识苏武其人。
20、《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写于狱中的成名作,是献给他心目中的母亲——中国大地上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普通农妇的颂歌。诗中朴实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除了直接抒情,诗中还有许多叙述和描写,学习时注意体会其对情感抒发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感受现代自由体诗的特点,体会大堰河这一形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