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欢文案短句的书友不知道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ppt怎么去描写,今天小编为您解答这个问题!一起来欣赏吧!
一、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
1、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读一读,议一议:在你看来,周敦颐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4、《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5、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6、更因为莲是花中的君子。但是把莲当作
7、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8、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9、这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文章
10、全课教学以朗读为线索,串起由对课文中形象的理解到对课文表现手法的品析,教学线条流畅,教学过程生动。
11、多角度品析文章,寻找课文美点。
12、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13、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4、蕃:多染:沾染(污染)
15、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16、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爱莲说》是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名篇,本文语言优美,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连高洁的形象的铺陈描绘,后一部分则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17、这是一篇赞美君子的文章
18、2021&AUTUMN
19、教师范读重点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0、自由朗读课文后尝试断句;然后和大屏幕的断句核对,看看自己的断句是否正确;最后请一名学生总结停顿小技巧
二、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ppt
1、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2、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3、染:沾染(污秽)。
4、老师重点强调:濯(通过造字法来让学生记住意思,大屏幕出示“濯”,金文(水)(羽毛)(隹,小鸟),造字本义:小鸟在水边梳洗、整理羽毛。)亵(执是拿、抓、摸,“亵”字是“执”字包在衣服里,原指在别人衣服里面即身体上抓摸,调戏作弄。在古人眼里,触摸他人身体是极不尊重的行为。这样学生就能记住“亵”的意思是亲近而不庄重。)
5、这样抛开传统的串讲方式,不搞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不把文言文的内容弄得支离破碎。抓住重点字、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认识,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重点字词。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7、贯穿全课层层推进重在一个“读”字
8、而结尾段“菊之爱”、“莲之爱”和“牡丹之爱”这样的顺序,将“晋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放在一起,可以与“世人甚爱牡丹”形成对比,有“独”与“众”对比之意,含蓄地表明作者超凡脱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9、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10、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1、《爱莲说》中,将莲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虽然周敦颐写的这篇短文距我们已有千年左右了,但他所赞颂的莲花品质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12、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音韵的基础上,周老师结合课前布置的任务单,进行预习检测。特别引导学生注重文言现象的归纳和整理,如“蔓”、“枝”的活用现象,古今异义的“植”字,还有“之”字用法的归纳,在学生回答(“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中的“之”有误时,及时指出,以示强调,并要求同学们做好笔记。
13、请根据你的喜好,任选某种植物,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运用怡恰当的表现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1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16、“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以下三层,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17、■“濯清涟而不妖”中重读“不妖”,可以突出莲的庄重
1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出于淤泥,却是冰肌玉骨,洁白无瑕,被清水洗濯,天真自然,并不妖冶艳媚的形象。
19、(2)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20、“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三、《爱莲说》的教学设计
1、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2、简要直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这里有爱花史的概述,有对莲花的描绘,有对诸花的品评,有自己感情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突出“爱莲”的主旨,宜接写莲,约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详略得当,而无文意不足。
3、2)了解本文衬托、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重点)
4、初中:451119493@qq.com(联系人:闫井顺)
5、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引导学生回忆描写莲花的诗句导入本课学习。
7、蕃fán淤yū濯zhuó
8、小结:因为菊的品性和陶渊明的人格相似,所以,人们把菊比喻为“隐逸者”。
9、背诵全文,收束全课。
10、“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重义
11、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2、在文本细读之后走进课堂,胸中有识;
13、理解作者借莲花所寄寓的感情。
14、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15、“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一代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1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体态香气
17、探究一:菊为什么被称为“隐逸者”?
18、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
19、定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20、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四、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1、教师:同学们作为现代人,已经不会再有像“千里马”那样“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被埋没的悲剧了,在没有伯乐的情况下,你们不会坐等机遇的到来,你们会施展才华,创造机遇,毛遂自荐。
2、fányūliánxièzhuóxiǎn
3、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
5、学生交流后明确:作者写莲不仅写莲的外形,更重视莲内在的“神”。作者写莲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志”。描述时,“志”要以“物”的特点为核心,“物”要能承载并传达“志”。写好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板书:相同点相似点)
6、指导朗读,读出文言味道
7、在准备《爱莲说》的过程中,广泛的接触了《爱莲说》一课的课例、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古代高洁之士的经典之作,笔墨凝练生动,寥寥百余字,将菊花、牡丹和莲花相对比,突出了莲花的高洁的特点,表达了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追求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基于此我对此文设计了引莲、读莲、赏莲、咏莲、议莲五个部分。
8、开头段: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10、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11、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12、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让我们的生命化作那朵莲花,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翩翩君子,一个如莲花般的君子吧!
13、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作者以(莲 )作为线索把全文连缀成篇;而两个陪衬是指用(牡丹 )和(菊花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的君子 ),(追求富贵的人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 )
14、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15、陶渊明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16、这是一篇简练直切的文章
17、归纳:“之”的常见用法(1)作助词,相当于“的”;
18、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19、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20、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五、爱莲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周敦颐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表示,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2、特征:①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②疑难性——案例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③典型性——案例必须是包括特殊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④浓缩性——案例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⑤启发性——案例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3、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髙正直,志洁行廉的君子。
4、(二读,定重音,知形象)
5、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6、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7、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8、教学设计,一般分成四个步骤。分析教学对象.2制定教学目标.3选择教学方法.4实施教学评价.
9、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这句诗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宋代周敦颐也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时,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11、(1)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12、在学生活动之时俯身课堂,眼中有光;
13、读音:蕃(fán)、濯(zhuò)、涟(liá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14、■“香远益清”,重读“益清”
15、由此可见:本文主要采用象征手法,莲即君子,爱莲就是爱君子
16、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17、是花中的君子,从周敦颐始,而在中国
18、撰写的教学案例要有价值性。
19、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20、■结合莲的形象,仿写一则助读卡片,解释莲被称为“君子”的原因。